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程靜19日對記者表示,在全球化和數(shù)智化的社會發(fā)展浪潮下,擁有社會與情感能力這項“軟技能”對人的幸福成長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越來越重要。
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華東師范大學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學部教育學系黃忠敬教授則在接受采訪時強調“學!迸c“教師”的重要性。學校滲透、課外活動、家校社合作都是學校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的可行路徑,因此要發(fā)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賦能”師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發(fā)展。
據(jù)悉,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辦的“聚焦社會與情感能力的育人創(chuàng)新”2024年度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養(yǎng)專項基金論壇(簡稱:論壇)上,來自14所高校及11家公益組織的嘉賓們探討如何促進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家校共育、滲透融合和精準提升。程靜表示,本次論壇對于探討公益慈善教育新思路、新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大夏書院院長、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龐維國提出科學系統(tǒng)的家校共育策略,結合案例生動闡釋了家校如何在不同場景中協(xié)同支持學生成長。龐維國強調,家校共育應不僅著眼于學業(yè)提升,更需重視心理健康、良好習慣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幫助學生在健全的支持體系中實現(xiàn)自我提升。在他看來,教育的一致性原則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要!暗F(xiàn)實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要求一致過高,會導致孩子壓力過大!边@位學者坦言。
據(jù)介紹,家庭教育中的一致性原則包括四個基本點,即家庭成員的教育觀點一致,教育理念前后一致,對孩子的期望與孩子的實際情況一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致。龐教授強調,教育一致性背后也存在悖論,如果理念、方向、做法不正確,則會起到反作用,且有時不一致反而能給孩子帶來健康的發(fā)展。
在采訪中,龐教授提醒,家庭教育中應該有三種基本的立場,即:應該堅守的一致性、應該注意避免的一致性、應該促進的不一致性。他呼吁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教育原則,強調了多元視角和角色分工,避免盲目追求一致性,從而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
北京市銀杏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會理事張伯駒則指出,各界要在大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方面加大投入,高校和公益組織要有前瞻性,而非功利性;要關注學生本身,而非僅僅是升學、就業(yè)數(shù)據(jù)。
公益如何育人也是論壇聚焦話題。據(jù)了解,在多年從事公益教育的過程中,張伯駒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三圈模型”,涵蓋了資源鏈接、實踐拓展、價值塑造三個方面。據(jù)悉,多年以來,他一直以此模型為依托,引導學生深入實踐,在真實場景中鍛煉了學生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
在華東師范大學展出的優(yōu)質公益項目中,記者看到,“中醫(yī)”“正念”“航海”等成為打造特色公益教育品牌的著力點。
華東師范大學光華書院副院長謝雨杉提出將公益納入“全育人”體系,于公益實踐中深化學生自我認知,喚醒學生成長自覺,培育面向未來的卓越公益人才。(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