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上海新聞3月21日電(周贇 呂客 許婧)走出課堂,乘上巴士。近日,一場主題為“紀念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五卅運動一百周年”別開生面的巴士研學活動從上海機器工會舊址(全國首個產業(yè)工人組織誕生地)出發(fā)。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三所高校攜手,通過實地研學的形式,引導青年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人運動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參加研學的大學生來自多個專業(yè),同學們乘坐“一大”初心號研學巴士,以流動課堂形式串聯(lián)起上海工人運動五個紅色地標,課程講解以歷史發(fā)展為主線串聯(lián),再現(xiàn)了那個轟轟烈烈的革命時代。
“初心號”成為穿越時空的紅色信使,將建黨前后工人運動的星火歷程化作可觸摸的城市記憶�!巴ㄟ^邊走、邊看、邊聽課,近代上海工人運動的歷史立體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愛國主義成為了可感可知的生命形態(tài),課本里的概念變得生動鮮活起來�!鄙蠎笾鞎袁|同學感嘆道。
整合梳理上海紅色資源,設計歷史信息豐富的“行走的大思政課”,是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多年來一直堅持的品牌課程。這種“移動課堂+現(xiàn)場教學+史料實證”的立體化思政教育模式,已形成如“行走的課堂”“巴士課堂”“紅船課堂”等系列創(chuàng)新課程,充分盤活了上海本土紅色文化資源。這正是“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的生動踐行。
在新時代教育綜合改革的浪潮中,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不斷探索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學校打破校內外圍墻和各專業(yè)壁壘,構建協(xié)同育人機制,積極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實現(xiàn)思政教育從理論到實踐、從校園到社會的全方位拓展,引導學生在知與行中感悟思政力量,在社會大熔爐中錘煉品德修養(yǎng),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鄙虾眉夹g大學黨委書記郭慶松表示。
協(xié)同育人,思政教育從“孤島”走向“全域”
如何實現(xiàn)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深度融合?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通過機制創(chuàng)新、資源整合和學科協(xié)同,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體系,讓思政教育從“孤島”走向“全域”,真正融入學生成長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思政教育不是一門課的‘獨角戲’,而是全校乃至全社會的‘大合唱’�!鄙虾眉夹g大學黨委副書記陳海瑾說,學校形成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全社會協(xié)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在頂層設計上,學校緊密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將價值觀塑造嵌入技術能力提升中,通過學科融合、實踐轉化和數(shù)字賦能,實現(xiàn)了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深度協(xié)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彰顯“以德為先、以人為本、以應用立校、以技術報國”的辦學理念和育人旨歸。
比如,在《美麗中國》課程中,生態(tài)學院、化工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聯(lián)合組建教學團隊,結合全校美麗中國的政策研究和科研成果,將跨學科知識以及校企協(xié)同場景化實踐,通過“真實問題導入—政策梳理和技術創(chuàng)新求解—社會實踐驗證”的閉環(huán)設計,將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共識”轉化為“生態(tài)行動”。學生們參與“城市口袋公園生態(tài)設計”“鄉(xiāng)村小微空間重塑共建”等課題,在技術中滲透“科技向善”“生態(tài)責任”等價值觀,將專業(yè)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該課程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馬克思主義學院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中充分發(fā)揮第一學院的優(yōu)勢,與各學院結對共建,定期開展教學沙龍,為專業(yè)教師提供思政元素挖掘的指導,比如在《香化技術》課程中,講述中國古代香料貿易與“一帶一路”的歷史聯(lián)結,引導學生理解全球化中的中國角色。近期還圍繞“AI倫理”“工程倫理”等話題展開了討論,將價值觀引導融入學術交流和課程教學。
除了打破學科壁壘,學校還積極拓展社會資源,與政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社區(qū)等共同搭建思政教育實踐平臺。學校與上海城投集團、上海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共建實踐基地,學生參與“蘇州河生態(tài)廊道設計”等真實項目,實現(xiàn)“學以致用、用中悟理”。在奉賢區(qū)“區(qū)校聯(lián)動”項目中,知行學社的同學們走進奉賢區(qū)律師事務所,在實習實踐中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認識,體會法治精神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從“孤島”到“全域”,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構建了校內外360°育人生態(tài)體系,讓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養(yǎng)的每一個鏈條。學校成功獲批上海市“大思政課”建設整體試驗區(qū)、重點試驗高校以及上海市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
實踐賦能,推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
實踐教學是連接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重要橋梁。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不斷豐富實踐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載體,從“大手牽小手”到“巴士課堂”,從一體化聯(lián)動到虛擬仿真,實踐賦能讓思政教育真正“活”起來。
新學年開學第一天,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00后”大學生們組成“大學生講師團”,走進了閔行區(qū)田園第二外國語實驗小學,以“海派老字號品牌課堂”為主題,為小學生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
復興的美加凈、茶莊里的紅色故事、指尖非遺藝術南翔小籠包……大學生們精心挑選了“美食、餐飲、日化、日用、茶飲”五大類共24個老字號品牌,通過“主講+助教”的方式,帶領小學生們開展主題班會和游園活動。課堂上,用粘土模擬制作小籠包,用艾草、金銀花等材料制作花露水,情景劇的植入讓教室充滿歡聲笑語。
“原來小籠包不僅是美食,還承載著上海非遺!”一名小學生興奮地說。這堂課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上海老字號的文化底蘊,也讓大學生們在教學相長中深化了對思政教育的理解。
此外,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與上師大附屬第四中學、上海市光明中學等多所中學長期保持聯(lián)動,自主研發(fā)一系列思政課創(chuàng)新課堂。經過多輪實踐,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聯(lián)動的系列課堂已成為學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品牌之一。
當下AI火爆出圈,如何利用新技術賦能思政教育?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通過引入虛擬現(xiàn)實(VR)與增強現(xiàn)實(AR)技術,打造了沉浸式思政實踐體驗場景。
學生們參與設計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之重大事件親歷”虛擬仿真課程,以及“開天辟地”“領袖足跡”等小程序游戲課程,讓歷史變得觸手可及。在虛擬場景中,學生們“親歷”重大歷史事件,感受近代歷史的厚重與震撼。這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不僅增強了思政教育的沉浸感和感染力,也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思政教育不僅要傳遞知識,更要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行動。”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向前表示,未來,學校將繼續(xù)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動思政教育向更加個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方向發(fā)展。
用實踐賦能,以技術賦能,學生們在互動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熔爐式課堂不僅打破了大中小學之間的壁壘,還激活了思政教育服務社會的內在價值,真正成為了連接“小課堂”與“大課堂”的橋梁。
師資強基,思政教育更“深”如人心
教師是思政課的堅實基石,是推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的關鍵紐帶。如何讓思政教育更加“深”如人心?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通過加強隊伍建設、強化師資力量,邀請校外專家、杰出校友、校企合作優(yōu)秀企業(yè)家走進思政課堂,讓思政課既有理論深度,又關照現(xiàn)實溫度。
“科技創(chuàng)新不僅是國家硬核力量,也是每一個青年的時代擔當�!边@是馬克思主義學院于新東教授在課堂上的分享。他被學校選派到上海市科協(xié)掛職鍛煉,親身參與了上�?苿�(chuàng)中心建設與發(fā)展研究項目。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回到課堂后,他將這些鮮活的案例融入教學,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紛紛表示:“原來思政課可以這么熱血沸騰!”
從課堂到社會,思政課教師需要“雙重修煉”。近年來,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通過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學術研討會和教學觀摩活動,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同時,學校鼓勵教師走出校園,深入社會開展調研和實踐,將社會熱點問題轉化為課堂上的生動案例,讓思政課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會黑暗�!边@是2013級校友林丹丹在思政課堂上分享的一句話。畢業(yè)后,她放棄了上海的高薪工作,選擇回到家鄉(xiāng)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投身脫貧攻堅一線。她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在場的學弟學妹,也讓“小我融入大我”的理念變得更加具體而深刻。
像林丹丹這樣的“校友名師”還有很多。86級校友、匯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錢建中通過設立“匯得基金”,支持母校發(fā)展,并親自走進課堂,向學生們傳遞“技術報國”的情懷。全國輕工行業(yè)勞動模范保林紅,畢業(yè)后扎根云南西雙版納15年,將天然香料資源轉化為優(yōu)質原料,并制定了四項行業(yè)標準。他在課堂上用自己的奮斗經歷,向學生們詮釋了什么是“堅守與熱愛”。
這些杰出校友用親身經歷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學生們感慨“榜樣就在身邊,他們的故事激勵我們以更加堅定的步伐,向著夢想奮勇前行�!�
為了讓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融合工作真正落地生根,學校還制定了涵蓋教學目標達成、教學內容融合、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效果、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等多個維度的評價指標,并引入了社會評價機制,通過向實習實訓基地企業(yè)發(fā)放調查問卷,收集用人單位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反饋意見,學校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讓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加顯著。
“有溫度的思政大課,不僅傳遞知識,更傳遞夢想和力量�!惫鶓c松說。未來,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將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繼續(xù)深化思政教育改革,探索更多“小課堂”與“大課堂”融合的新路徑新方法,讓思政教育滋養(yǎng)著每一位學子的心靈,不斷書寫新時代“大思政課”的育人新篇。(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