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上海新聞3月28日電 (記者 許婧)2025中德青少年人文交流研討會近日在同濟大學舉行,來自同濟大學、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曹楊第二中學、上海商業(yè)會計學校等高校和中德人文交流一線機構的50余名專家學者、工作負責人及一線教師,圍繞中德青少年人文交流的調研成果、案例實踐、理論發(fā)展、建議展望等,對中德人文交流尤其是青少年人文交流的相關經驗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次研討會由同濟大學主辦,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辦,《德國研究》編輯部協(xié)辦。與會專家認為,加強中德青少年人文交流對未來至關重要。
“中德合作未來一定是可期的。”同濟大學副校長婁永琪表示,青少年國際交流是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人才的重要途徑,通過跨文化的實踐,也希望青年一代拓展他們的認知、邊界,在理解差異中增強中國文化自信,在對話合作中能夠提升全球的勝任力。同濟大學能進一步推動中德青少年交流邁向更高水平,讓更多的青少年在互學互鑒中成長。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表示,希望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形成對中德青少年交流的共識,深入了解德方的真實情況和觀點,推動各方將中德青少年交流作為本地、本單位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項工作部署中更加積極地推動開展中德青少年人文交流。
“百聞不如一見,合作在于青年。”中國德國友好協(xié)會會長、中國原駐德國大使史明德作主旨發(fā)言,結合自身豐富的外交經驗,立足中德人文交流的實踐經驗與當前態(tài)勢,闡述了加強青少年人文交流的重要意義,表示要與中德兩國體制機制相結合,與國際環(huán)境相結合,實現(xiàn)交流機制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
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國際教育部主任譚勇介紹說,德語是學校非常重要的一個語種,學校在中德交流方面,有高校合作,有國際合作,也有校企合作和科研合作,可以說,在中德交流方面是建立在多語種的國際化校園特色基礎上的。
在譚勇看來,中德學生要想真正做到交流,要在人文層面人文交流做民心相通,除了認識之外還有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不僅學生相互之間互學互鑒,老師之間也需要加強人文交流。同時,專業(yè)合作推進持續(xù)創(chuàng)新�!拔覀兿M梦幕孕艂鬟f中國的聲音,這也是我們做中德交流的基礎點,希望在融合國際文化校園當中借助不同的機構和機會做好我們的中德交流。”
同濟大學德國問題研究所助理教授吳夢徽注意到,德國的青少年交流是非常強調文化間的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共生,強調文化互動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的身份協(xié)商身份的建構,強調文化的多樣性和公平的表達。她認為青少年交流應該從傳統(tǒng)的文化教育、國情指示的培養(yǎng),甚至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轉到更加全面的文化參與能力的培養(yǎng)�!拔覀兛梢酝ㄟ^包容性實踐賦予個體被看見的權利,未來希望青少年從文化接受者到文化的傳播者�!�
談及未來中德青少年交流,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育領導與管理國際比較研究主任陳正建議,要拓展交流領域,除了傳統(tǒng)教育、文化、體育、音樂之外,還有環(huán)保和人工智能新型體系的合作;加強虛擬和現(xiàn)實的結合,利用好數(shù)字化和智能化,形成線上線下雙向互動模式;建立長效的交流機制,培養(yǎng)做跨文化培訓,特別針對師生的溝通,講到溝通的技巧、求同存異,不要進入跨文化的陷阱等等。
當天,來自同濟大學和浙江外國語學院的團隊分別匯報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委托課題《中德青少年交流的現(xiàn)狀、機遇與挑戰(zhàn)》《中國高校德國能力》的研究成果。來自北京、上海、成都、青島等地相關機構代表分享了開展中德青少年人文交流中的實踐經驗,涵蓋平臺搭建、項目開展、團隊構建、路徑實施等多個方面。
研討會還設置了單元研討,與會者圍繞“中德青少年交流的理論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教育領域的中德青少年交流實踐”“未來中德青少年交流建議與展望”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負責人總結道表示,進行中德人文交流需要考慮共性與特殊性,在中外人文交流的框架內,結合中德差異進行精準施策。(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