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20日電(記者 鄭瑩瑩)“如果宇宙的本質是振動,那么空間藝術就是捕捉這些振動的共鳴體,成為人與世界對話的永恒橋梁�!倍鄬W科數(shù)字生態(tài)藝術家袁隆說。
由上海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主辦的第29期SEA-Hi!論壇近日舉辦,聚焦“空間藝術”主題,邀請規(guī)劃師、策展人、藝術家,從城市、空間、藝術多個視角,暢談“空間筑夢,藝繪未來”話題。

城市空間綜合反映了城市的歷史演變、價值取向、文化品質、審美水平等,是體現(xiàn)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本期SEA-Hi!論壇邀請了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兼CEO田霏宇(Philip Tinari)、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教授王子耕、當代藝術家胡尹萍、多學科數(shù)字生態(tài)藝術家袁隆作為演講嘉賓,上海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間促進中心副主任王明穎參與圓桌互動。
袁隆表示,空間藝術不僅是物質設計,更是一種動態(tài)的,能與自然、人類和未來持續(xù)共鳴的媒介。它通過生態(tài)的動態(tài)敘事、文化的情感傳承和未來的時間想象,重新定義了人們與世界的關系。
袁隆在思考:空間藝術是否可以讓人們超脫物質空間的局限,讓人和意識、和自然、和生態(tài)、和宇宙之間建立連接、架起橋梁,產生持續(xù)的共鳴?
他指出,通過公眾的參與,人們可以把整個藝術的維度拉得更長、更遠,可以超過時空和地域的限制。
王子耕說,公共性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關乎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它的受眾關系到方方面面,它可能是關乎普通民眾的,也同時是銜接各種組織方、各種機構、各種個體之間的關聯(lián)。
這啟示藝術家要去建立更多連接,讓藝術與生活相互滲透。
王明穎指出,希望用綜合方案去解決城市空間的活化問題,平衡好空間設計和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定位和需求,不是所有的空間都需要布滿藝術作品。理想的公共空間應該是既美觀又實用,既是精神享受,又能切實改善日常生活質量,從而成為連接人與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紐帶�!�
在胡尹萍看來,藝術不只是拍賣行里昂貴的作品,也不是純粹物質的結果,“我覺得藝術是美學,是一場思考。”
田霏宇(Philip Tinari)認為,當人們希望藝術可以走進公眾,藝術家本人有時候是最好的導游。
“我們做這些是為什么呢?是為了20年后,這群人回顧自己的童年,可能里面會‘閃’出一些場景,是他們有一天跟朋友們在一起看到一個‘奇奇怪怪’的東西,可能影響了他們一生對藝術、對美學、對美的追求,這就是我們一直說的‘持續(xù)讓好藝術影響更多人’使命的所在。”他說。(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鄭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