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上海新聞
上海分社正文
中國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將于4月12日、13日在滬重磅呈現
2025年02月18日 14:53   來源:中新網上海  
現場圖一/供圖
現場圖二/供圖
現場圖三/供圖

  中新網上海新聞2月18日電(徐銀)琵琶曲婉轉千年,敦煌舞經久不衰。2025年4月12日—13日,由上海晶英文化傳媒集團主辦,甘肅省歌舞劇院演繹的“敦煌舞”開山之作——中國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將亮相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大劇場,以十足絲路韻味、大美敦煌之風,為滬上觀眾獻上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震撼。并于2月21日11:18重磅開票!

  舞自敦煌來 譽滿世界

  《絲路花雨》自1979年首演以來,歷經45載,演出4000多場,步履不停,將絲路風情與敦煌文化帶到法國、意大利、德國、日本等40多個國家,觀眾超545萬人次。廣受世界觀眾歡迎,被譽為“活的敦煌壁畫,美的藝術享受”“中國舞劇的里程碑”“中國民族舞劇的典范”“東方的《天鵝湖》”等。

  中國經典舞劇《絲路花雨》是一部以中國大唐盛世為背景,以絲綢之路和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畫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大型民族舞劇,講述了敦煌畫工神筆張和女兒英娘與波斯商人患難與共、生死相交的故事。從1977年起,主創(chuàng)團隊七進敦煌,通過對壁畫的參考學習和探索研究,不僅“復活”了壁畫中靜止的舞姿,更創(chuàng)造了獨樹一幟的敦煌舞蹈流派。以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將瑰麗多彩的敦煌壁畫搬上舞臺,生動再現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塑造了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敦煌文化的光輝藝術形象,講述了古絲綢之路中外各族人民友好往來、民心相通的動人故事。

  此外,還博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qū)民間歌舞,融合了中國古典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馬鈴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盤上舞、新疆舞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于一劇,以大氣唯美的布景、絢麗多彩的舞蹈、極富張力的演繹、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僅僅一段英娘賣藝的舞蹈,就由100多幅敦煌壁畫中的舞姿形象編排而成,“千手觀音”“反彈琵琶”“蓮花童子舞”“霓裳羽衣舞”等出自莫高窟第3、112、321、184窟壁畫的舞姿,令人心神震動,拍案叫絕。

  當代藝術審美 注入傳統(tǒng)舞劇

  作為敦煌舞的開山之作,《絲路花雨》始終保持著創(chuàng)新的活力。自首演以來,它不斷吸收當代藝術元素,以適應不同時代觀眾的審美需求。2008 年,為獻禮北京奧運會,舞劇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創(chuàng)新升級。主創(chuàng)團隊在舞蹈肢體語言上大膽融入現代舞元素,強調舞者的自由流動與個性展現,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同時,重新編配音樂,增強了音樂的立體感和厚重感,使其更具交響化,大大提升了現場感染力。

  2016年,在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上,《絲路花雨》再次實現了華麗蛻變�,F代化數字技術的運用,如投影技術和大屏技術,為舞臺效果增添了豐富的視覺層次。演員的服裝、道具和造型也融入了更多時尚元素,通過新舞段的加入,再現了敦煌舊貌和古絲綢之路的風采,進一步貼近了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

  主創(chuàng)團隊以“基于敦煌壁畫而不限于敦煌壁畫”的創(chuàng)作理念,以當代藝術審美探索敦煌樂舞與時代接軌的切口,追求其藝術價值與現實價值的結合,給觀眾帶來了更加豐富的審美體驗。

  經典的敦煌舞姿,獨特的中國故事,在絲路漫漫、駝鈴悠揚的音樂聲中,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畫卷在演員們的演繹下徐徐展開。2025年4月12日—13日中國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將于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大劇場震撼上演,并將于2月21日11:18重磅開票,早鳥等更多優(yōu)惠可在晶英文化微信小程序“晶番網絡科技”、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官方票務、大麥、貓眼、票星球等平臺同步發(fā)售。(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徐銀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常年法律顧問:上海金茂律師事務所